直接掃描下方二維碼

遇見五店市
【五店市導覽圖】
【東南入口】
晉江之名源于“晉人沿江而居”,西晉永嘉之亂,中原士族為避戰亂,南渡長江,逃入閩南,據河而居,因懷念故土,為河取名晉江,唐開元年間,設立晉江縣?!拔宓晔小奔础拔寮业赇伆l展起來的集市”,街區東南入口使用的“五店市”三個字取自明代著名書法家張瑞圖書法作品集字而成。五店市作為古代的集市和商旅中途暫息的驛站,歷經1300多年的發展,逐漸成為晉江老城的核心區。
改革開放使晉江的工業化、城市化快速推進,地處“內城”的五店市老街區,由于人口持續外遷,建筑缺乏修繕,街區漸趨沒落,令有識之士痛心不已!2011年,晉江市政府聘請北京清華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歷史文化名城保護中心對五店市進行保護性改造,把她打造成“閩南文化新街口,晉江城市會客廳”!
五店市街區占地252畝,按2011年轉讓的最高地價,轉讓土地可得10億元土地財政收入,晉江市政府為了保護這一片傳統街區,不僅放棄土地拍賣,還投入6億元進行征遷和保護建設。其不余遺力地保護讓人欽佩。
如今,眾多散落晉江鄉村的閩南老宅整體搬入,與原有傳統建筑相伴輝映,使五店市成為晉江傳統文化最為集中的存留地。她不僅保存著大量從明、清到民國、近代各個時期的傳統民居、宗祠、古廟、古商鋪等建筑,還承載著本地廣泛流傳、歷久不衰的豐富的非物質文化遺產。
眼前成片的紅磚大厝,紅艷艷的氣勢逼人!這是五店市保存的福建省成片保護面積最大的閩南古厝群。中國古代建筑分為皇家建筑和私人建筑,在顏色的使用上有嚴格的等級差別。私人建筑一般采用白、灰等素雅的顏色,如婺源、徽州、西塘、周莊的江南村落;皇家建筑專用紅、黃等華麗的顏色,如故宮等。閩南建筑并非皇家建筑,為什么廣泛使用紅色的磚瓦呢?
閩南的建筑大氣而開放,紅磚古厝錯落有致,流光多彩的燕尾脊參差交錯,一幢接一幢,像極了一座座宮殿,所以,人們又稱這樣的建筑為“皇宮起(體)”。但為何閩南一帶會有“皇宮起(體)”的建筑?這還得從“賜汝一府皇宮起”的傳說談起。 相傳唐昭宗光化年間,泉州籍美女黃小厥被閩王選入宮中,因其才貌雙全被立為王妃。 有一天下著大雨,閩王見愛妃坐在窗前流淚,便問:“愛妃,你住在宮里,穿的是綾羅綢緞,吃的是山珍海味,還有什么不稱心的呢?” 王妃答說,“我想家!親人們身居茅屋,又地處濱海,遇到大雨加上大風,經常是茅飛屋塌,苦不堪言。如今這樣大的雨,一家人不知遭受多少罪呢!”閩王憐惜她牽掛親人之情,答道:“愛妃不用煩惱,寡人賜你府上建皇宮式的房屋!” 王妃聽罷,立即跪下謝恩,隨后對傳旨太監說道:“陛下賜我府可建皇宮式的房屋,你速去傳旨?!遍}王說的“你府上”是單指王妃的家,這時她說成“我府”是故意含混其義,讓太監誤以為是指整個泉州府,以造福家鄉。于是整個泉州府,特別是達官、豪紳、富商和華僑,甚至普通百姓人家,紛紛仿效王府的樣子造起了房子,這種房屋形似殿宇,富麗堂皇,既有天井相隔,又有回廊連接,更有燕尾脊直指天空,雍容穩實,氣勢宏大。
柳青新宅是旅菲華僑莊銘岸于1935年令其子莊清良回鄉主持建造的,是民國時期典型的閩南大厝。
宅子主體建筑坐北朝南,為五開間二進三川脊頂磚石木結構,兼用穿斗式與抬梁式構架,帶雙面護厝、石埕、埕頭間、圍墻。老宅建筑面積918平方米。
柳青新宅看似普通,其實極富特色,是一棟值得細細品味的老宅!
首先,這宅子看起來是像是新建的,其實它是五店市的保留建筑,歷經80年風雨依然光鮮亮麗,體現了閩南紅磚古厝“歷久彌新”的特色。
其次,宅子的設計和做工匠心獨具,稱得上當時“私人定制”的豪宅。其墻面自下而上,分別是白色花崗巖基座、花崗巖面墻、青石腰堵、紅磚面墻、窗花、水車堵等,它們不僅凹凸有致,富有層次感,而且都精工細作,尤其精美的是華麗典雅的面墻,是用民國期間非常流行時髦的印花紅磚拼砌的。面墻的隔柱上嵌有磚鏨的圓體字對聯:“羅裳拱瑞,石鼓佳音”,顯示柳青新宅絕佳的地理位置。腰堵部分的青石上雕刻著各種變體文字,有的文字形如竹葉,如“忠勇和平,世界悠然”;有的文字如香爐,如“有恒崇實,千秋吉祥”;還有武則天時期創造的“曌”行字,如“自重愛郡,光明永透”等等,它們是閩南能工巧匠的一種創意,令人遐思!
第三,門路雕飾無所不至,繁復入微,精美絕倫。門路上方的抬梁式木構架稱為“牌樓”,起到聯接與裝飾的作業,其間疊斗連栱,雕飾繁復,疊斗雕作牡丹,吊筒雕成花卉、花籃,連栱上雕刻戲文,雀替上雕有牡丹、鳳凰,寄寓富貴吉祥的愿望。門路的石雕悉數精工鏤刻,以青、白兩種顏色石材構建,配搭勻稱,素雅大方。自上而下的匾額、門聯、身堵、腰堵,直至墻底的柱礎、角牌、柜臺腳,無一不體現石雕工藝的精美。旁門門楣上,除了傳統的八仙雕刻外,還有身插羽翼的“飛天”,這是閩南建筑中常見的中西合璧的現象。此外,基石雕刻圖案除了梅蘭竹菊、鳳凰等傳統圖像外,還有魚蝦蟹蛤等,體現了閩南的特有的海洋文化。
第四,家訓為主題的格言文化。在宅子門路的看埕堵、對看堵上,分別用石雕形式鐫刻著四則格言,“凡有遠慮之人,不特顧目前之生活,并慮及將來,勤儉貯蓄,預為之計”;“富裕之后,益當謙遜,常存人賢于我之心,恭儉而不驕,自得天祐”;“人欲得一身之健康,當日日勤于職務,彼坐食游惰,決非攝養自愛之道也”;“讀偉人之傳記,研究古來大豪杰成業之原因,則有益于吾人之身心”。這些格言文字言辭平實、懇切,針對勤儉積蓄、謙遜做人、勤奮實干、讀書修身這四個方面,對后代的人們無論是從思想或是行為上都具有重要的意義。類似的文字,還有門廳石匾上的“慈孝友恭”等。正因為深深理解勤儉貯蓄、謙遜為人、勤奮肯干、讀書修身這四樣處世境界,并傾心盡力而為,晉江的眾多旅居海外的華僑才能像莊銘岸一樣,創造非凡的事業!
此外,宅子的建設與布局深深烙上了閩南商人的精明及超前的商業意識。宅子兩側的布局一致,但細看磚雕、石雕、木雕,雖然都很精美,但圖案、風格并不一致!其實是當時請了兩隊施工隊伍,他們相互“斗工”,比一般宅子的建設,大大縮短了工期(五個月就完工了),不僅保證質量,還節省了大量工錢,用時髦的話說,可謂“又好又快”。石埕右前方的“埕頭間”,本為雜物間,但因為臨街,人口流動量大,遂被改為小店鋪出租或自家經營。
五店市傳統街區不僅展示閩南的古建筑,還特別重視閩南其他文化的展示,如今柳青新宅引入安溪感德的茶藝,它是閩南鐵觀音的故鄉,游客可以在這里品嘗原滋原味的閩南鐵觀音茶飲,還可以觀看茶藝表演。
古代吏部或吏部尚書被稱為“天官”,這座宅子的主人莊一俊,是明朝進士,任吏部官員,于是當地人把這里叫做天官居第。天官第座南朝北,面闊五間,進深三間,為硬山頂磚石木建筑,穿斗式木構架,除了門路兩對木雕花籃外,沒有隨處可見的繁復雕花,整體建筑端莊典雅,體現明代官邸風貌,也是官邸文化的典型代表。
首先,官宅前低后高,高差特別大,意喻“步步高升”。屋脊略顯平直,但建筑高挑,天井特深,茶褐色的木頭本質透著奢華,處處顯示官家宅院的大氣與華貴。
其次,官宅的二落的兩側設有專門的走廊,為“下人”出入通道,這樣住在后落的傭人出入就可以不經過頂落廳堂和大門,而由從旁門進出,避免紛雜。
目前天官第租賃給晉江靈源藥業有限公司,用于展示和銷售晉江的中華老字號和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靈源萬應茶。
那站在庭院中的銅塑法師是萬應茶創始人沐講禪師張定邊,張定邊原籍湖北沔陽州湖弦口,出身漁家。身材魁梧,瀟灑英俊。知天文識地理,習兵法,練武功,精拳藝,擅岐黃。為人急公好義,路見不平拔刀相助。他在湖北黃蓬鎮與陳友諒、張必先結拜為兄弟,生死與共,風雨同舟,共謀前程! 后陳友諒專橫獨斷,致遭江東橋之慘敗。張定邊不愿做朱元璋降將,于洪武元年(1368),遁入泉南靈源山隱居,削發為僧,自號沐講禪師。從此,不聞塵俗事,究心佛理,赤足芒鞋,率領舊屬僧侶,先后墾殖禪田50多畝,以桑麻蔬果植之,既能自給,亦可周給貧者。他看到廣大貧苦農民因生病缺醫少藥而走投無路時,于是萌生懸壺義醫之心。
據民間口碑相傳,靈源寺沐講禪師踏遍青山,采集山茶、鬼針、青蒿、飛揚草、爵床、野甘草、墨旱蓮等17種靈源獨特的青草藥,并配以中藥精心炮制“菩提丸”, 濟世救民,普度眾生。1951年靈源寺僧王廣武將“菩提丸”經科學改良,合理配伍,改制成“靈源萬應茶”,并經多年的演繹、傳承、發展,乃今日“靈源萬應茶”之處方。該藥具有疏風解表、調胃健脾、祛痰利濕之功能,對傷風感冒發熱、中暑痢疾、腹痛吐瀉等疾病療效顯著,更是一種防暑降溫的理想藥茶。
靈源萬應茶作為南方藥茶百花園里的一朵絢麗奇葩,已傳承640多年,歷史悠久,其深厚的歷史淵源、鮮明的地域文化特征、獨特的工藝傳承和優越的自身品質,具有重要的歷史文化研究價值。在泉州,在港澳臺,在東南亞海外閩籍華人中,提起“靈源萬應茶”可謂無人不知,無人不曉,民間素有“家有萬應茶,安心一整夏”的美譽。1994年入編國家衛生部部頒標準,2004年一次性整體通過國家GMP認證,2006年被國家商務部認定為首批中華老字號?!爸嗅t養生(靈源萬應茶)”于2008年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
天官第的山墻為出磚入石墻面。出磚入石看起來似乎是砌墻的匠人分了心思去想別的事,隨手抓到什么就砌什么,竟然無心插柳般,出了意外的效果,特別熨貼人心的自然古樸。其實,出磚入石是清初復界后閩南沿海建筑的普遍做法,是利用形狀各異的石材、紅磚和瓦礫的交錯堆疊,構筑墻體,交壘疊砌。磚石雖然質地各不相同,以大塊的灰白花崗石與片狀的朱紅色條磚穿插組合,呈現出方正、古樸、拙實之美。用這種方法砌墻不但堅固防盜、冬暖夏涼,而且古樸美觀?!俺龃u入石”的出現,傳說最早是明代泉州沿海一帶遭倭寇襲擾后,人們利用倒塌房屋殘垣斷壁的磚石重建家園而形成的一種建筑方式。也有傳說是明朝萬歷年間閩南的一次大地震的災后,災民們在一片廢墟里,就地取材,利用坍塌破碎的磚、石、瓦、礫來構筑墻體,重新營造自己的家園……
工匠們的這種信手砌就、隨體附形的原創性方法獲得意想不到的成功,它的經濟性、實用性及牢固性深為住民們所贊許。有趣的是,“出磚入石”本是就地取材、“廢物利用”的無奈之舉,但它在無意中竟產生了一種紅磚白石色彩對比強烈的殘缺之美,產生了一種人造的卻又是“順其自然”的不規則之美,一種只可意會不可言傳的閩南地域鄉土文化符號的獨特魅力。閩南住民們以“金包銀”“雞母生雞仔”“百子千孫”等意蘊吉祥的名稱描述獨特的民居結構“出磚入石”的建筑形式,體現出閩南人在苦難中在崛起的堅韌,生動地反映了閩南住民在營建安居福祉時,祈求大富大貴、繁衍不息的心態,經過幾百年的演變和發展,出磚入石演變出了很多不同的砌筑形式……
古代絲綢之路又被稱為“茶瓷之路”,五店市不僅展示茶文化,還展示古代泉州傳承下來的陶瓷文化。這里展示的是德化陶瓷藝術。蘇獻忠是從清末傳承至今的德化蘊玉瓷莊第四代傳人。他在繼承家族傳統的同時,推陳出新,獨立創作了許多顛覆性的作品,成為德化陶瓷藝術界一顆散發獨特光芒的明珠。
南音館和非遺館的前身是莊氏的小宗祠。
晉江是古代泉州的主體,長期偏安東南一隅,社會相對穩定,經濟發達。古代晉江不僅創造了諸如草庵、五里橋等世界級的實體文化遺產;還完好保留了中原地區已經失傳的古代中原宮廷音樂-南音;同時還創造了眾多富有地域特色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廣泛流傳的有深滬褒歌、安海唆啰嗹習俗、柯派高甲戲、晉江靈源萬應茶、晉江布袋木偶戲、水密隔艙福船制造技藝、閩臺東石燈俗等。
南音,又稱南曲、南樂、南管、弦管,是我國古代音樂保存比較豐富、完整的一個大樂種。被稱為音樂文化的“活化石”,唐代琵琶普遍用撥子,且是橫抱姿勢,泉州南音至今保持這一遺制。南音中所用的“拍板”及其演奏方式與敦煌壁畫中的伎樂圖一樣。
南音由譜、指、曲三大部分組成。 譜是唐大曲遺存,詞的內容多與戲文相關,曲的結構形式與元曲有直接聯系。南音還吸收佛曲、道情、楚歌、吳歌、潮調及閩南地方音樂,并吸收弋陽腔、青陽腔、昆腔。
南音演唱時的位置固定為:演唱者執拍板居中;其左邊,上方為洞簫,下方為二弦;右邊,上方為琵琶,下方為三弦。
演唱程序固定是“指頭譜尾”,就是說開頭一定要合奏一套或一折“指”,最后一定要奏譜“煞尾”;中間演唱也要按“支頭”順序來進行。要“起曲頭”,就是每個支頭要有帶頭唱的人,他唱的曲屬于哪個支頭,其他人就要跟著唱這個支頭的曲。若轉換支頭,則須唱“過支曲”作為轉折的過渡、連接。上一個唱完,下一個接過拍板接著唱,伴奏樂器基本沒有間斷。
樂器演奏也有其規矩,琵琶是先生,起指揮樂隊的作用;三弦和之,猶如“琴瑟和鳴”;而洞簫與二弦的關系,洞簫為主,二弦為輔,“簫咬弦,弦入簫”,即所謂“絲竹更相和,執節者歌”。
南音不管是表演形式還是音樂內容,始終都保持著古代中原的古風古味,研究價值高,欣賞價值也高。代表曲《八駿馬》、《梅花操》等。泉州已將泉州南音申報“世遺”(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人類口頭及非物質遺產代表作”)并成功入選,“泉州南音研究”已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多元化文化部列入“中亞—東西方文化間對話”項目計劃。
該棟建筑引進了晉江南音藝術團,讓他們作為日常排練及交流、演出、活動的場所,來五店市的游客都有機會免費觀賞到藝術團的演出。
五店市的傳統建筑分為保留建筑、遷建建筑和更新建筑三大類。
遷建建筑是指古建筑的異地遷建,它是古建筑保護新的探索模式,也是不得已而為之的‘搶救性’保護。晉江的城市化迅速推進,鄉間的許多古建筑面臨征遷損毀,為此,晉江市政府在五店市預留了8000m2的土地用于古建筑的遷建,遷建過程中,五店市委托擁有甲級古建筑施工資質的建筑公司操作,力求保持古建筑的原始風貌,最大限度地保留它的歷史文化價值。目前已完成八棟古建筑的遷建,鄭煥彩宅是其中的典型代表。
鄭煥彩是池店清濛村人,民國時期著名僑領。他自幼在鄉塾讀書,后又到商店學習經商。光緒年間奉父命前往菲律賓,在當地讀書一年,到別人的布莊當學徒。他白天工作,夜間學習西班牙文,不久便精通西文,熟悉商務。其父過世后,鄭煥彩繼承父業,著意經營,擴大業務,事業遍及東南亞。鄭煥彩熱心服務華僑社會,在華僑中贏得很高聲望,歷任菲律賓華僑善舉公所、華僑教育會及南洋閩僑救鄉會董事,馬尼拉中華商會董事,并于1929年任馬尼拉中華商會第26屆會長。1937年抗戰爆發前后,鄭煥彩病逝于菲律賓。
古宅原位于池店鎮清濛村,始建于清末。2012年夏遷建于五店市。古宅為五開間二進深硬山頂磚木石建筑,穿斗式木構架,右建護厝;門路石雕古樸;水車堵灰塑、陶作精細;鏡面墻窯前燒花磚封壁,整石墻裙,上下廳木作多雕鏤、施黑色油漆、繪泥金彩畫。系典型的清末閩南古大厝。
這些工藝精美的墻面,還有整棟古宅的灰瓦,紅磚,雕花磚,石頭,石雕,木雕,老家具……都是在拆除前按建筑順序編好數字,或整片切割或一塊塊卸下來,搬運過來之后再重新安裝上去的,最大限度的保存了建筑的原有樣貌。
據說,鄭煥彩宅是其祖父鄭榮本營建。上下廳木作雕鏤精美,施黑色油漆、繪泥金彩畫;可惜歷經歷史一百余年,彩畫顏色已消褪殆盡。而中廳梁楣上“源遠流長”“和氣所居”等題字,門廳右側清末名人字帖,尚可辨認。鄭煥彩宅后廳開有兩個拱門,門頂飾有磚雕,雕刻花鳥極精細,因為原本該門通向鄭家后花園,故加意裝飾,使與花園景色協調一致。
目前該棟房屋已經租賃給集珠寶、玉石、瓷器、木制品、佛教用品等為一體的津雅齋藝術投資公司,供其展示和銷售相關文化與藝術產品。
未完待續......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