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接掃描下方二維碼

游客如織的西街上
“隱藏”著一條小巷
近年來隨著泉州的“出圈”
這條街巷也日漸紅火起來
或許來往的游客并不知道這條巷子的名字
但一定聽說過里面的“芥子書屋”
今天跟隨鏡頭
看看你知道和你不知道的象峰巷
巷名由來
象峰巷在清代以前叫“船坊巷”,后來改名為“象峰巷”,因這里是古代的山坡,地勢很高,據稱是古城最高之處,如象背之峰,故名“象峰”?!度菔械孛洝芬粫步忉專骸按颂幱幸恍∏鹆晁葡蠓?,故名象峰巷”。
象峰巷曾名上坊巷,在與新華北路交界的路口,幾家民宅看著普通,但老一輩泉州人卻還記得,巷子里曾經有顯赫的三大家族——“上坊巷陳”“上坊巷張”“上坊巷王”。象峰巷自古就是人文薈萃之地,走出過眾多進士、舉人,其中最有代表性的便是陳、張、王三家。
從新華北路口的亭子右轉,我們便進入了象峰巷。馬路的喧囂漸行漸遠,東塔隨即映入眼簾。除了巷子的常住居民和來往的人群,象峰巷也聚集著許多年輕的業態,新事物和舊事物的融合,在象峰巷里和諧共生。
位于象峰巷22號的一家餐廳,抬眼望去,便可看到“朝旭樓”三字,這是一棟1958年由印尼華僑所建的洋樓。因面朝東南,可以看見早晨的第一縷陽光,因而得名。二樓的山花裝飾是當時西方流行的裝飾藝術風格。半個多世紀后,山花上翱翔的老鷹仍栩栩如生。如今,朝旭樓已被列入泉州市第二批歷史建筑。
平日里,除了住在巷子里的人們和過往的游客,這里也聚集著一批年輕人,他們在這條窄窄的巷子中,經營著自己的夢想,也成為了了象峰巷不可多得的風景。
“納得過往,納得你我他,納得大千世界”的芥子書屋,不止是書店,更是泉州文化地圖上的一個風向標。 店名取自《維摩經》——芥子納須彌,意為小小的地方也可以包容大大的世界。
在如今書店艱難生存的大環境下,芥子書屋已經在這小小的象峰巷快十年了。幾十平方的書店內經營著許多與泉州文化有關的書籍,處處散發一股嫻雅淡然的書卷氣。書店二樓的露天天臺,與開元寺僅隔著一條西街,在這里,盡收落日美好。
與熱鬧的象峰巷東段相比,西段的象峰巷更顯得靜謐。坐落在象峰巷65號的鐵爐廟坐落于此。這個看上去規模不大名氣不顯的廟宇,曾經也是泉州的大寺廟之一。
據《泉州府志》記載,鐵爐廟原址位于龍頭山,是五代清源軍節度使、晉江王留從效在泉州冶鐵的遺址。廟內當年供奉的香爐,相傳是留從效冶煉泉州第一爐鐵所用的冶鐵爐。1958年,泉州面粉廠建設時,廟搬到象峰巷。
門楣上寫著“覺圃”的象峰巷48號許家園林
在向人們訴說古老的故事
行走在泉州古城的巷子中
宛若開啟了一場“尋寶之旅”
不經意間就能感受到欣喜
得了空,再來一趟象峰巷
品味這段慢悠悠的時光吧!